今天闲来无事,翻了下网易云创建的歌单,发现很多歌单现在都不怎么听了,但是在当时的年纪,却每天都在循环。

小学时听音乐的途径只有收音机,每天除了听鬼怪故事,就是听歌,喜欢听《包青天》、《我的中国心》、《酒干倘卖无》、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,反反复复的听。反倒是对大街小巷传唱度很高的《老鼠爱大米》、《最炫民族风》这些流行歌曲嗤之以鼻。现在想起来,多半是受父亲熏陶,因为这些老歌属于他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,而他每天都在家里哼,久而久之便习惯上了老歌。

到了初中,开始接触到 MP3,也开始接触到了更多的流行歌曲。像《春天里》、《我的好兄弟》这类讲兄弟情的,当时很是喜欢。初中是叛逆期,就喜欢称兄道弟,倒也不出奇。也是在初中开始接触到了 Beyond,《海阔天空》是我听的第一首粤语歌,从那时候开始,就开始喜欢上这支乐队,无论是家驹的嗓音,还是他们的歌词,总能激起心中的澎湃,特别是后面听了《Amani》,全场大合唱的时候,很有感触。

到了高中,刚好碰上《爸爸去哪儿》开播,那时还特地把手机铃声换成了主题曲,当时用的是老人机,没法下载歌曲,还是用收音机录了好多次才当了铃声。这个阶段,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,也没有时间去说情情爱爱,所以对《客官不可以》、《多余的解释》这些都不感兴趣,尤其反感 TFBOYS 的歌。高中更多的是听朴树的《平凡之路》和南征北战的《我的天空》,给我难熬的学习生涯一抹阳光,让我还有动力继续往前走。值得一提的是,直到毕业,我都不喜欢凤凰传奇的歌,觉得太土了。

到了大学,开始喜欢民谣,还是那种伤感的民谣。那个时间段,网易的歌单里都是《成都》、《城南花已开》、《Let Her Go》、《Five Hundred Miles》这一类的;慢慢的开始听《觅香》、《Wait For You》这些,情窦初开了嘛;到了大三,接触到了机器人,每天都是泡在实验室,开始喜欢上了小众的歌曲,像《阿衣莫》、《上头歌》、《月光光》,说不上为什么喜欢,但听这些歌能让我平静,写代码这些能更有思路。当然,这个阶段我更像是是杂食系,听粤语,听日语,听英语,只要是喜欢的都收藏。期间买了把口琴,有事没事就在宿舍里吹,所以我的歌单里又多了很多流行歌曲的口琴版。大三时韩综《Super Band》开始播出,每周更新都没落下,十分惊艳乐手们的创作水准,专门列了个歌单来收藏他们的歌。当然,这个时候 Beyond 更是我的内心寄托,感觉和 Beyond 有种奇怪的缘分,高中时年级级歌就是《光辉岁月》改编的,到了大学,校歌《大学问》也是《光辉岁月》改编的。

毕业后,开始工作。恰好这时《乐队的夏天》开播。每天都是在公司下好新出的一集,回家慢慢看。当然不是所有摇滚都喜欢,像重塑的歌我就无感,我更喜欢新裤子、后海大鲨鱼这些,像羽果的《怒马》、丢火车的《火车日记》、康士坦的《美好的事可不可以发生在我身上》也比较喜欢。仔细想想,我应该是向往这种自由的气息,毕竟一周除了工作没剩多少个人时间。工作第二年,我开始跳槽,也是这个时候接触到了毛不易的歌,很慢很舒服,尤其喜欢《无名的人》,仿佛写的就是自己,比《平凡之路》还写实。对凤凰传奇的改观也是工作后,再也不觉得他们的歌土了,而且又开始喜欢起听小时候的华语乐坛金曲,实在不喜欢现在的流行歌曲,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欲望,感觉华语乐坛倒退了好多。

写了这么多,听歌品味的变化,我觉得是我听音乐的动机和方式不同了。小时候只有收音机和父亲的哼唱,所以喜欢老歌;初高中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和粤语歌,所以听歌风格开始变化;到了大学,要静下心写代码,所以听小众歌曲,要练口琴,所以听口琴版;毕业工作了,更加向往自由,所以听乐队,越发觉得孤独,所以听老歌。


©2018 - Felicx 使用 Stellar 创建
总访问 113701 次 | 本页访问 326
共发表 84 篇Blog · 总计 128.7k 字